服务热线
0530-69185220
成功案例
case摘 要从高校教师的视角来看,新高考选考制度、综合评价招生、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方式等革新举措对学生的学业体现有所影响。选考科目与专业一致的情况下学生会有更好的学业体现,平行志愿、综合评价招生等措施增加了学生的专业认同,在一定水平上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业体现。
新高考对高水平大学生源质量影响不大,高职院校生源录取分数线有所下降,但优势专业生源质量有所提升。随着高考综合革新规模的扩大,新高考生源学业体现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关键词高考综合革新;实施效果;学业体现 停止现在,我国已经有14个省市启动了高考综合革新,随着2020年北京、山东、天津、海南4省市新高考学生入学,2021年广东等8省市新高考学生入学,新高考生源将占我国高校学生的大部门,他们的学业体现直接关系着我国进入普及化阶段之后的高等教育质量。前期研究发现,新高考在促进科学选才、促进高校招生与人才造就革新方面取得了开端成效,但如何应对生源知识结构多元化和生源质量差异大的挑战,是高校面临的现实逆境与挑战。
笔者近期对试点省份高校学生的跟踪研究发现,新高考生源的学业体现与之前有所差异,尤其是选考科目与专业的一致性与否对学生的学业体现影响较大,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有所下降,学考与高考结果的关联、新高考增加学生的专业认同等,对学生学业体现有所影响,值得引起关注。一、文献述评与研究设计 (一)文献述评 第一,研究者将学生生长作为评价高考革新的重要维度。研究者在各省市高考综合革新方案的基础上评价高考综合革新的价值导向,认为高考综合革新是促进学生生长、科学选才、国家生长目的的统一。
如黄腾蛟、杨鸿认为,高考综合革新方案是国家选才、高校选生与学生生长的有机统一;郑雪松认为,新高考通过助推生长性评价目的和学科学习目的的实现来促进学生身心生长,到达兼顾个体发展成才和社会生长的双重教育目的。新高考以学生生长为革新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在满足学生兴趣与选择、促进学生全面生长等方面成效显著。 第二,研究者从学生的学业体现、专业认同、综合素质、学习适应性等方面评价高考革新成效,尤其是将学业体现作为其中的重要指标。
研究者对高考革新对学生学业生长的作用有差别看法,如吕慈仙基于学生群体学业体现的数据分析,认为综合评价招生录取的学生有较好的专业匹配度、学业体现;刘佳琛以清华大学学生STEM课程结果为例,认为革新后学生课程结果有所提高,综合评价招生模式对学生STEM学科知识基础及大学学业结果有正向促进作用。也有研究者对高考革新的成效有所质疑,如邵光华等研究发现,高考革新试点没有完全到达预期,学生较少思量大学专业科目要求,影响学生专业学习基础。 第三,研究者关注到高考与学生学业生长之间的关系,探讨高考结果、社会经济职位等中介变量对学生学业结果的影响。如鲁威等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研究发现,学业结果与高考总结果不具有相关性,英语和语文两科结果与学生学业结果显著相关;夏道明研究发现,文科师范生学业结果与其高考各项结果的相关性整体呈颠簸状态,与高考各单科结果的相关性又因专业差别而异;王旭涛等研究发现,新高考配景下学生的主观社会经济职位对学生选考信念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兴趣在主观社会经济职位和高中生选考信念的关系中起着部门中介作用。
新一轮高考综合革新启动以来,已有3届学生进入高校,亟待对新高考生源的学业体现举行追踪研究,尤其是分析影响学生学业体现的因素,为后续省份实施高考综合革新以及高校招生与人才造就模式革新提供借鉴。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借助于访谈法,2019年12月对高考综合革新试点省市的6所高校(本科高校4所、高职院校2所)的93名教师举行访谈,访谈工具包罗学校与二级学院招生部门、教学部门的治理者,各学院卖力基础课、专业课的任课教师等。 访谈类型是半结构式,被访谈者根据研究者提供的访谈提纲,联合案例高校的情况自由作答。
访谈者除在个体问题上的追问之外,以记载为主,不外多予以回应。访谈记载的整理根据逐字逐句誊录的方式,只管客观、全面地出现访谈资料。访谈资料的分析主要借助于质性研究分析软件MAXQDA2018,对原始文本举行逐句分析,并形成三级代码系统。遵循保密原则,将被访谈者姓名举行匿名化处置惩罚,根据被访谈者讲述的顺序以数字编码,大学、教师划分是“U+数字”“T+数字”的方式出现,如U1大学座谈中第一位教师就是“U1T1”。
为增强研究的信效度,笔者接纳差别泉源资料、差别访谈视角举行三角验证。一方面,同一案例高校的教师来自招生、教学等差别部门,涵盖差别的学院与专业,可以相互验证对方的看法。另一方面,运用差别泉源的数据提高信效度。研究以访谈为主,以数据统计为辅,除了对6所高校的教师举行访谈外,还收集了案例高校学生平均学分绩点等统计数据,以差别数据泉源验证访谈工具的看法。
二、新高考学生学业体现评价 从访谈工具的视角来看,新高考生源的学业体现与传统高考相比有所变化,93位访谈工具中有42位认为新高考生源质量在差别水平上有所下降,占访谈工具的45.2%;有21位访谈工具认为新高考学生学业体现提升,占访谈工具的22.6%;有13位访谈工具认为生源质量出现南北极分化。学业体现的提升与否受到学生选考科目与专业的一致性、专业认同、学考结果等因素影响,差别学校类型学生的学业体现变化也有所差别。 (一)学校类型与学业体现 新高考实施平行志愿、取消录取批次等革新举措,使得招生竞争的焦点由高校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专业之间的竞争,实现了院校间的同台竞技;同时也倒逼高校增强优势学科和专业建设,否则冷门专业与弱势专业将造成生源危机,高职院校新高考配景下的打击感受更为显着。
从案例高校情况来看,总体来讲,高水平大学生源质量变化不大,可以通过综合评价招生招收到综合素质高的学生;高职院校生源质量有所下降,但特色专业生源质量好。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高水平大学还是高职院校生源质量都存在一定水平的南北极分化。 第一,总体来讲,新高考之后高水平大学生源质量变化不大。首先,访谈工具认为,高水平大学在省内和省外招生都比力占有优势,新高考的生源质量也没有下降。
“虽然实行了新高考,总体上来讲生源质量和2015年、2016年或者说和之前比,其实没有很大的差异,和其他省份比其实差异也不大。因为我们的招生省内基本上是要保证在前1000名的,其他省市招生至少是前300名。
”(U3T9)其次,有访谈工具认为高水平大学生源质量有所提升,学生的平均绩点逐年提高:“我们对2015—2017级学生的情况做了统计,这三个年级的整体情况是往上走的。”(U3T1)最后,高水平大学在优质生源有保障的前提下,通过综合评价提高学生的报王谢槛,能够招收到分数高、综合素质高的优秀生源。
“我们的报考条件相对来说比力高,我们要求招综合素质好、高考结果好的双优生。”(U1T1) 第二,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下降,但优势和特色专业生源质量有所提升。一方面,高职院校存在提前招生、单考单招、3+2、统招等多种招生方式,学生泉源差别,学习基础差别,给高职院校分层教学带来较大的难度。访谈工具认为,U4学院作为省内最好的高职院校之一,生源的总体质量逐年向好,但单独考试招生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学生学习状态比力差。
“高考招生的是生源出现门路式的漫衍,单招单考,区分度很差,基础普遍都很差,整个班级都很是差。” (U4T8)“差别泉源的生源质量差异比力大,3+2中高职衔接、单考单招的生源质量会差一些。
”(U4T1)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优势专业生源质量比力好。“有些专业通过高考革新以后招生分数显着提升,好比说商务英语、电子商务显着提升,在省内的招生质量比以往要好一些。
”(U2T4)“学校这几年生长比力快,生源质量总体来说是逐年提高的态势。”(U4T1) 第三,无论是高水平大学还是高职院校,都存在生源质量南北极分化的情况。
高水平大学生源质量的南北极分化体现在如下方面。高分学生到场综合评价招生的校测环节,以及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的考试时,会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我们学校综合评价招生考试要在三门结果都是100分的学生中拉开差距,我们发现,好的学生考180分,差的学生只能考40分,也就是说300分的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U3T1)“一张卷子基础就没法考,有些人可能好一点,有些基础一点基础都没有。
”(U3T3)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南北极分化主要体现在同一所学校的专业之间的分差比力大。“盘算机网络技术、注册会计都是二段线以上招生,差的专业二段线以下二三十分。
根据原来投档方式,因为学校有保底,只要我们划了这条线,线上学生所有的都进来了,专业之间分数差就没有那么大。”(U2T21)高职院校的这种生源质量分化主要受平行志愿的投档方式影响。
新高考模式下生源质量的多元化给高校人才造就和教学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差别高校类型来看,新高考生源学业体现的差异首先是由于高校自己办学水平的差序格式造成的,高水平大学不乏优质生源报考,会通过限制报考条件、加试数学或物理等基础学科的方式,选拔高考分数高、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保证生源质量。
其次,高等教育普及化历程中,随着更多学生入读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下降在所难免,可是办学特色突出的专业生源质量提高,说明高考革新倒逼高校增强内在建设。最后,高水平大学生源学业体现的南北极分化,在一定水平上是新高考实施“必考+选考”的科目设置,选考科目实施品级赋分制,高分学生区分度降低,多数学生在选考科目上都可以拿到满分,但实际上因为选考科目之间的学习难度、学习投入等差异,学生的实际学业体现存在较大差异。 (二)科目选考与学业体现 从案例高校来看,学生学业体现主要受到选科的影响。学生趋易遁迹的功利化选科的情况下,高校若未对专业相关的科目举行限制,就会带来学生学业体现的下降,即即是高校以先修课程等方式举行补课也收效甚微。
相反,学生学业体现有所提升的专业,多数都对学生选科举行了相应的限制。 第一,趋易遁迹自由选科,带来学生学业体现的下降。试点省份实施“3+3”科目革新,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可是同时也存在学生趋易遁迹的选科倾向。《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试行)》出台之前,高校为了保证可选择的生源数量,较少限制选考科目。
因此,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很可能没有选考物理、化学或生物这些基础科目,造成了新高考生源知识结构的欠缺,从而带来学生学业体现的下降。详细体现如下:首先,学生学习难题,难以适应理工科专业学习。“有些同学在高中期间如果没有选的话,知识欠缺的水平还是有些的。因此,不少同学最后只能转专业,转到相应的文科去,在理工科这边他可能不是很适应。
”(U1T3)其次,学生整体学业结果差,不及格率增加。“我们还专门统计了这种没有选考物理学生的结果,比其他学生低了差不多10分,新高考之前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没有选考物理的学生把不及格率抬高许多。”(U1T10)最后,学生学习难题,课堂互动比力少。
访谈工具认为,学生上课体现还是比力认真,可是学习难题,听不懂的比力多,课堂互动也比力少。“一个是大学化学类的,没有选考物理的学生比例会高一些;另一个是盘算机实验班,没有选考物理的学生是个位数。盘算机班上课进度、互动情况都特别好,但大学化学类的班整个推不下去,上课学生互动与反映都没有。
”(U1T10) 第二,高校以微课、先修课程等方式补课,但收效甚微。案例高校为弥补学生因为选科带来的知识结构的缺憾,会以微课、先修课程等方式提前为学生补课,“我们的老师都在牵头做大学化学和大学物理的预科,就是说先修课程,录取通知书寄到了以后,就要求他们在网上先选修一些化学和物理的课程,可是从现在的角度看起来,效果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U1T3)高中学生所有科目都到场学业水平考试,可是学考与选考的要求差别,学生的学习投入与学习时间也会有显着的差异,难以保证学生相应科目的学业体现。
有教师认为,高校补课只是从人性的角度思量,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还是应在高中学习,现在这种摆设是否科学有待商榷。“我们现在大学物理补高中物理的课,化学也在补,我以为这是基础教育的问题,我们做这样的弥补是短暂的,基础教育原来就是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的。
”(U5T7)访谈工具担忧,选考科目与专业学习不匹配,对大学学科专业建设、人才造就质量等都市带来影响。一方面,学生基础知识与大学课程脱节,影响高校人才造就质量;另一方面,缺乏物理或化学的学科基础对学生的生长,以及高条理人才的造就都带来了较大难题,甚至会对国家科技生长、经济社会生长带来影响。 第三,高校限制选考科目的专业,学生的学业体现有所提高。
有的高校提出了学科专业所需要的选考科目要求,只管可能会带来录取分数线的降低,但学生的学业体现有所提高。U1高校以工科见长,一半的招生专业类都要求选考物理,访谈工具认为,生源质量与学校办学和专业生长的要求相匹配,没有泛起生源质量下降的情况。
主要体现在:首先,整体来看,生源质量与学校的办学、专业相匹配。“整体上来讲我们的选考科目要求设置是偏严、偏紧的,2017年、2018年、2019年我们三个专业是必须要考物理的,因此,招进来的学生相对来说跟我们学校的办学、专业还是相匹配的。”(U1T1)其次,学生学习态度好,学生后续学习能力很强,学生学习基础比力扎实,也体现得比力自信。
“我们还是很是满足的,后续学习能力方面都很强,高中许多学霸才敢去选考物理,学生很有底气,物理基础很是扎实。”(U1T16)最后,学生的学业体现出现出年级的差异,2019级学生的学业体现比2018级有所提升。访谈工具认为,部门原因是2018级是选考第二年,学生科目选择趋易遁迹,而高校又没有划定限选科目,2018年教育部出台选考指引后,2019级学生选考科目趋于理性。
总之,从案例高校来看,限制学生选科就能够保证学生学业体现,放宽科目要求学生学业体现就会有比力显着的下降,这对新高考革新后高校限制选考科目,引导学生合理选科提出了要求。 (三)学业水平考试结果与学业体现 新一轮高考综合革新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结果、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实施综合评价招生。从案例高校来看,综合评价招生学生学业体现好,除了专业认同、综合素质高带来的影响,最主要的原因是高校限制了学生的学考结果,从而保证了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学业基础。
访谈工具认为,综合评价招生的学生其录取分数低于统招学生,可是学业结果在逐年提高,而且体现出更好的学习潜力和学习念头,学习后劲足。“小学教育专业综合评价招生的学生各方面体现都是比力不错的,学业上看不出有多大差异,体现了综评学生学习的潜力,进入大学后没有放松专业的学习,更有学习的兴趣。”(U5T13)从U5大学整体情况来看,综评学生的GPA普遍高于统招学生,小学教育专业综评学生GPA出现逐年增长的整体趋势。综评学生专业认同度高、综合素质高,在一定水平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业结果,可是最基础的原因是案例省份学业水平考试划分了品级,而案例高校综合评价招生限定了报考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品级,实现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的“硬挂钩”,综合评价招生学生学考各科目结果较好,知识基础比力宽厚和完整,因此体现出较强的学习后劲。
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中会考与高考之间“是否挂钩”“软挂钩”“硬挂钩”的争议一直存在。1989年,为了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保证高中生应有的文化水平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关于试行普通高中结业会考制度的意见》,在全国试行普通高中会考制度,同时划定,会考结果只分及格、不及格两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其考试机构须向高等学校提供考生会考的原始分数。之后,国家教育委员会在会考基础上淘汰考试科目,可是也泛起了会考与高考挂钩与否的争议,会考与高考挂钩会加重学生肩负,不挂钩则会形同虚设。
2000年,教育部提出将普通高中会考统筹决议权下放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的省份取消了高中会考,继续实施会考的省份则要淡化会考与高考的联系。2004年以后,随着新课程革新的实施,部门省份开始实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尤其是《国家中恒久教育革新与生长计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会考正式转型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新一轮高考综合革新,为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实施“3+3”科目革新,高考结果由3门统考科目和学业水平考试的3科结果组成。
多数革新省份只是将学业水平考试作为“及格”“不及格”的结果划分,也并未划定向录取高校提供原始分数作为参考,在调研中也有访谈工具担忧这些省份学业水平考试“放水”,降低高中学生的学业基础。从案例高校实践来看,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挂钩确实可以保证学生学业结果。 (四)专业认同与学业体现 专业认同是指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接受与认可,并愿意以努力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学习与探究,专业认同可以分为认知、情感、连续三个维度,三者之间相互影响。
新一轮高考综合革新最大的亮点是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包罗实行“必考+选考”的科目革新、平行志愿投档方式、综合评价招生等,在考试科目、报考志愿、招生模式等方面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在一定水平上增加了专业认同,继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业结果。 一方面,综合评价招生的学生专业认同度高,有更好的学业体现。
首先,综合评价招生学生专业认知认同更好,能够更好地适应专业学习。“学生有明确的目的,而且思考、付诸实践,有更好的学习念头和时间计划能力,更相识专业,主要体现在到场运动的努力性和新情况的适应,比统考生更适应大学生活。”(U1S4)其次,综合评价招生学生专业情感认同高,体现出较强的专业兴趣,使其愿意支付更多努力举行专业学习,从而也能获得更好的学业体现。“综评学生在报考志愿的历程中会更多从专业思量,专业兴趣很高,到场专业竞赛的比例显着高于普通高考学生。
”(U1T15)最后,综合评价招生学生的专业稳定性高,体现为专业思想比力稳固,学习目的比力明确。“综合评价招生的同学在学业目的、专业认同感方面会更强。这几个年级的保险专业综合评价招生的同学都没有转专业,他们专业认同感比力强的,一开始可能就是奔着这个专业来的。”(U6T9)专业认同度高的前提下,学生愿意以增加学习投入的方式,弥补相应专业知识基础的差距;反之,学生则在客观上不具备专业学习的基础知识,又不具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影响学生的学业体现。
另一方面,平行志愿的投档方式,增加学生的专业认同,继而提高学业体现。传统高考模式下,实行顺序志愿填报方式,难免泛起滑档的情况。
平行志愿的投档模式,大大增加学生专业选择的空间,制止传统志愿投档方式可能带来的调剂的风险,对考生来说,解决了专业和录取难题的问题,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会更高。“普高生源质量比力显着有逐年上升的态势,从招生分数上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对专业有较好的明白水平和稳定率。”(U4T4) 有研究者认为,学生的专业匹配性与学业结果之间存在着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在专业选择上拥有自主权的学生,专业选择与自己兴趣相一致,往往具有较高的专业满足度,还通过对专业答应的努力影响间接促进专业满足度提升。
从案例高校来看,也验证了这一点。三、结论与反思 综上所述,我国深化高考综合革新,可以逐步完善高校分类招生选拔机制,引导高校限定学生合理选科,增强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的关联度,重视学生学业生长的增值评价和跟踪评估研究。
(一)完善高校分类招生选拔 完善与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多元录取、分类招生的人才选拔制度,选择切合高校生长定位与学科专业特点的生源进入高校学习。高水平大学可以通过“综合评价招生”“强基计划”等方式选拔具有文理兼修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高、有学习潜力的学生,造就宽基础的拔尖创新型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具有学科、专业导向的应用型高校应该增强学业与专业生长所需的科目要求,选拔能够胜任专业生长的学生,发挥学科、专业特色优势,促进高校内在式生长。对高职院校而言,应探索适合职业教育的招生模式,淘汰提前招生等效果不佳的招生模式,探索实施注册入学;同时,对办学实力强、专业有优势的高职院校,提升学生学历上升的空间、学校生长的空间,满足学生更高条理的教育需求。 (二)引导高校限定学生选科 现在解决学生功利化选科问题有三种途径:一是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陆续出台选考科目指引,引导高校限制选科;二是第三批8省市选择了“3+1+2”科目设置,限定了物理或者历史作为首选科目;三是革新省份陆续出台选考科目保障机制,当选考人数低于设定基数时根据基数赋分。从革新省份实践效果来看,“3+1+2”科目设置限定了物理和历史科目,可是也会带来化学科目选考人数的下降;实施选考科目的保障机制,如果选考人数远远低于设定的选考人数基数,也会带来不公正问题。
因此,可以从高校招生录取为切入点,破解选科功利化选科的难题:首先,勉励高校斗胆设限,引导学生合理选科,保证学科专业生长与人才造就的质量;其次,完善高校的外部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家长、社会改变以录取最低分数线为尺度的评价导向,引导高校将生长重心回归到内在建设的轨道上来;最后,建议出台高职院校选考指引,全省统一根据专业大类要求设置选考科目,规范学生的选科,保证人才造就质量,以应对高职院校以后作为类型教育的生长需求。 (三)增强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关联度 关于学考与高校招生录取的关联度,有“硬挂钩”“软挂钩”“分类挂钩”“弹性挂钩”等实践模式,新一轮高考革新以学业水平考试中自选3科结果与高考“硬挂钩”,实现了统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可是对于不选考的科目而言,如果仅以“及格”“不及格”的方式划分,则会降低学业水平考试的尺度。案例省份将学业水平考试结果与高校综合评价招生录取硬挂钩,保证了学业体现,但同样存在增加学生学业肩负的风险。
因此,增加学生学业肩负与学业水平考试“放水”降低学业体现之间是一个永恒的难题。破解这个问题的关键还在高校招生录取机制革新上,以“及格”“不及格”划分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省份,应该提供各门考试科目的原始分,高校招生录取的历程中可以凭据学校学科、专业生长的需要予以参考,从而保证高校人才选拔与造就的质量。固然,当前仅仅是在考生同样的高考分数时候参考,无论是制度设计还是社会评价都应该给予高校人才选拔适度的自主权。
(四)重视学生生长跟踪评价 学生的学业体现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应增强对学生生长的跟踪评价,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质量保障机制。首先,增强对学生生长历程的跟踪评价,尤其是关注新高考生源的学业发展、选考科目与专业学习之间的匹配度、综合评价招生学生的后发优势、学生学业体现的增值评价等。其次,重视因材施教,增强与新高考生源相适应的人才造就模式革新,好比对综合评价招生的学生单独编班,凭据学生特点举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将人才选拔与造就联合起来,最大化地提高人才选拔的效率。
最后,对新高考生源的综合生长情况举行跟踪评价,好比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业预警状况、课堂活跃度、综合素质、进入事情岗位的体现等。 作者王新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讲师,北京 100875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7期第73-78页。
本文来源:bobty综合体育-www.lohas-gift.com
地址:山西省晋中市寻乌县东瑞大楼69号
电话:0530-69185220
邮箱:admin@lohas-gift.com
Copyright © 2006-2022 www.lohas-gift.com. bobty综合体育科技 版权所有 备案号:ICP备21329902号-8